慢性结肠炎是一组疾病的总称,它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两大类,各类结肠炎虽有差异,但基本病理为结肠黏膜充血、水肿、脆性增加、易出血。
祖国医学认为,这种慢性腹泻多属肾虚所致,所以有“肾泻”之称。人至老年,肾阳虚衰,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,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,消化吸收,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泄泻。而黎明之前,阳气不振,阴寒较盛,故容易发作。这类病人除黎明前迫不及待地去厕所排便外,平素还常伴形寒怕冷、腰膝酸软、舌淡苔白、脉沉细等一系列肾阳虚衰的表现。
消化系统症状:
1、腹泻:因炎症刺激所致,程度轻重不一。轻者每日大便3-4次,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。重者可达每1-2小时排便一次。大便呈软、糊状或水样。因粘膜有炎症,溃疡而常混有粘液,脓血,也可仅排出粘液和脓血。
2、腹痛:轻型和缓解期病例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,疼痛性质常为痉挛性,多局限于左下腹或下腹,也可遍及全腹。有疼痛-便意-便后缓解的规律。如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或炎症波及腹膜,可引起持续性剧烈腹痛。
3、里急后重:直肠有炎症时常有里急后重。
4、胃部症状:严重病例可有食欲减退,上腹饱胀不适,恶心呕吐。
全身性表现:严重者可有发热,心率加速,以及衰弱,消瘦,贫血,失水,电解质平衡失调和营养障碍等表现。
体征:轻型病例除左下腹可稍有压痛外,多无其他体征。重型和暴发型病例可有腹胀,腹肌紧张。腹部压痛或反跳痛。部分病例可触及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。
临床类型:按起病缓急和病情轻重、本病可分为下列类型:
1、轻型:本型临床最常见,起病缓慢,症状轻微,除有轻度腹泻或便秘,或粘液脓血便外,多无全身症状和体征,病变多局限于直肠和乙状结肠。
2、重型:消化系统症状较重,常伴有全身症状。本型病变范围较广,多累及全结肠。
3、暴发型:本型少见,起病多急骤,消化系统和全身症状严重,腹部体征明显,易并发中毒性结肠扩张,肠穿孔和肠梗阻。此型多表示结肠有广泛严重的病变。
并发症:溃疡性结肠炎有如下常见并发症:
1、大量便血:便血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,便血的多少也是衡量病情轻重的指标。这里所说的大量便血是指短时间内大量肠出血,伴有脉搏增快,血压下降及血色素降低,需要输血治疗。
2、肠狭窄:多发生在病变广泛、病程持续长达5-25年以上的病例,其部位多见于左半结肠,乙状结肠或直肠,临床上一般无症状,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,在本病出现肠狭窄时,要警惕肿瘤,鉴别良性恶性。
3、肠穿孔:多为中毒性肠扩张的并发症,也可出现严重型,多发生于左半结肠,皮质激素的应用被认为是肠穿孔的一个危险因素。
4、中毒性肠扩张:这是本病的一个严重并发症,多发生在全结肠炎的病人,死亡率可高达44%,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,中毒症状明显,伴有腹泻、腹部压痛和反跳痛,肠鸣音减弱或消失,白细胞数增多,易并发肠穿孔。
5、结肠癌:约5%病例发生癌变,多见于病变累及全结肠,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。诊断:腹泻、粘液脓血便,大便检查无病原体,与有关疾病仔细鉴别后,可作出初步诊断,诊断有困难时,可作X线和结肠镜检查。
[临床疗效]采用纯中药治疗680例,痊愈673例,好转7例。治愈率达98.9%。